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代县中学已经走过一百一十七个年头。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一个多世纪的坚守,一个多世纪的耕耘,一个多世纪的传承,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她经历了多少艰难,创造了多少辉煌,发生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只有不断讲述,才会有更多人回味。
又是一届“献之杯”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季,我们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那些曾经为我们这一座偏僻小县教育奔波、流血的前辈。
何汝琛(1887—1958年),字献之,代县磨坊堡人。幼入私塾,17岁中秀才,18岁由代州中学堂入山西优级师范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忻县中学、代县中学、太原一中、阳兴中学任数学教师。1924年,献之先生开始担任山西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址在现烈士陵园)校长。在此期间,献之先生请来了北大进步学生郝德青来校任史地教员。郝德青在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组织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成立读书会、史地研究会、反帝大同盟等进步组织。在他的影响下,代师、代中的民主革命力量迅速发展,一大批进步青年在1936年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献之先生作为校长,顶住反动当局的压力,积极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1935年的一天,荷枪实弹的警察进入学校搜查“禁书“(即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主张的进步书籍),学生侯良辅(解放战争中任团政委,后曾任昆明军区政委,云南省总工会主席)将几本“禁书”放到了同学高治国(曾任云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云南省委副书记等职)的书箱底下,他认为高治国是班里的好学生,肯定不会被检查,但警察却并不放过高治国,要他打开书箱。警察正要仔细搜查时,何校长却指着高治国说:“他是我校的好学生,本分好学,箱内不会有禁书。”警察听了才未仔细搜查,避免了一场危险。否则,搜出进步书籍,审讯拷问,挖根溯源,学校师生不知要遭多少罪,有多少进步青年要断送革命前程。当日接受检查时,警察也带走一名学生,但因献之先生与当局积极交涉,这名学生当天就被释放返校了。
献之先生在五师当校长期间,正是代师、代中民主革命力量初步发展壮大的阶段,这一时期从代中和五师走出的许多学生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这与献之先生是分不开的。他开明的办学思想,包容了进步力量的发展;他爱生如子的高尚人格,保护了进步学生的安全。他虽然没有革命的思想,却以一个教育家的忠贞与努力,为革命埋下了火种,培养了人才。
1937年9月日寇入侵代县,五师停办了,献之先生返回到老家。1940年,日伪政府在代县设立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改称代县师范学校,校址即现在代中校址),要献之先生担任校长。先生本不愿意,但抗日政权认为先生思想开明,深明民族大义,担任校长,定于抗日有利,敦促先生就职,先生才又担任了四师校长。强虏在侧,山河破碎,已非办教育的时候了,可先生还是忍辱负重,希冀为家乡传承文脉,为民族培养人才。日本教官长驻学校,监视师生行动。为推行奴化教育,日教官提出只上一门外语——日语,先生坚决反对,坚持开设了英语课。1941年春,日军堆放在学校操场附近的军马草料被人纵火烧毁,日本教官宿舍的门上被人用粉笔写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日军遂以强化治安为名,先后三次从学校抓走了三名老师和七、八十名学生,关押到崞县(今原平市崞阳镇)日军宪兵队严刑拷打逼问四十多天。献之先生痛心疾首,联络当地乡绅奔走于崞县、太原之间,全力营救,但仍有两名老师被杀害。被押学生返校之日,先生在师生大会上讲:“我办了一辈子教育,从未办成这个样子,我对不起家长。真是误人子弟呀……”声泪俱下,泣不成声,随后愤而辞职。
代县中学“献之杯”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自2013年首届大赛开始,先后于2013年5月、2014年4月、2016年1月、2017年12月、2019年4月举办过五届赛事。年年有大赛,次次有不同,而且组织形式越来越活,参赛人数越来越多,比赛规格越来越高。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青年的一种激励。希望第六届“献之杯”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赛出好成绩,比出真水平,为我校的教师提升创立标杆。